驭箭问天六十五载 创新赋能智创未来丨航天科技集团一院18所发展纪实

分类: 日博365体育 作者: admin 时间: 2025-07-09 00:17:24 阅读: 4686
驭箭问天六十五载 创新赋能智创未来丨航天科技集团一院18所发展纪实

历万难而奋起,乘长风而腾飞,立潮头而远航,中国航天伺服事业走过了65载波澜壮阔的征程。

从1960年伺服研究室蹒跚起步,到如今成为集研发、设计、工艺、试验、生产、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研究所,航天科技集团一院18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中国航天伺服事业开创者、引领者”的坚定姿态,专注伺服技术研究,有力保障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的圆满完成,用忠诚和担当谱写航天强国建设的华彩篇章。

峥嵘岁月:

筚路蓝缕奠基业

1960年,为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伺服研究室成立,以曾广商院士为代表的老一代航天人怀揣报国理想,将青春岁月与祖国召唤紧密相融,就此开启了中国航天伺服技术的拓荒之旅。65年间,一代代航天伺服工作者始终坚守航天报国之初心,践行追求卓越之使命,推动实现我国航天伺服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20世纪60年代,首创整体预包装电液伺服机构,形成独具特色的摇摆发动机推力矢量控制技术;

20世纪80年代,首创氢气气动机能源伺服机构技术,为我国执行高轨卫星发射的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独立开发的超高速燃气涡轮泵式液压能源伺服系统系列产品,使我国固体火箭用推力矢量伺服控制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世纪90年代,率先在国内开发三余度电液伺服机构,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提供了高可靠伺服产品解决方案;

21世纪,率先在国内开展机电伺服技术研究,形成了从几瓦到几十千瓦的系列产品,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在运载火箭上的“第一飞”和“全电化”验证;研制引流发动机燃料的数字化大功率高可靠电液伺服系列创新产品,为我国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保驾护航;

2025年2月,成功突破的高动态机电静压伺服技术创新应用于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实现该技术在国内外运载火箭上的首次飞行应用……

回望来路,伺服技术的演进恰如微缩的航天史诗。65载风雨兼程,18所始终与中国航天事业同频共振,经历打破封锁自主创业、全面追踪快速发展、奋力赶超勇攀高峰3个阶段,创造了完整的航天飞行控制执行技术理论体系,8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先后承担并圆满完成了以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北斗导航和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为代表的国家重大任务,成为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隐形关键力量”。

崛起跨越:

创新领潮开新局

1995年,中国航天事业步入专业化发展的快车道。在这一历史机遇下,18所正式成立,开创性地将伺服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检验三大领域有机整合,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机电一体化研发体系,整体科研实力迈上新台阶。

2000年,为适应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的调整,18所和同样有着深厚底蕴的811厂实现历史性联合。这一联合是18所从单一科研机构向“研产一体”型高科技企业的蜕变,催生了多个维度的突破:批产能力显著提升、生产短线成功扭转、科研水平持续攀升、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2009年,“厂所产研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荣获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标志着18所成功构建了一套科学高效、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科研生产管理体系,实现了管理机制与市场规律的完美契合。

2020年年初,面对科研生产任务的新态势,18所敏锐洞察先机,坚定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方针,提出“补短板、夯基础、做示范”的发展路径,以设计为源头、大数据为核心、智能制造为主体,历时3年建成10条数字化生产线,又在短短两年内实现了6大主要业务系统的数据交互集成,构建起一体化系统架构与应用场景,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工艺与制造端的全流程协同,为高效科研生产奠定坚实基础。依托卓越的数字化转型成果,18所接连获评“中国质量创新奖”和“全国质量技术奖”,连续2年获评“全国质量标杆”,顺利通过NQMS(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3级认证,信息化综合能力在集团公司设计制造一体化单位中名列前茅,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凭借高可靠、高集成、轻质化的核心技术优势,18所将“航天基因”注入更广阔的天地。从蔚蓝天际到深蓝海域,从商业航天到生命健康,18所以系统级创新重塑产业格局——航空高可靠伺服作动系统护航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天际,水下无人潜航操控技术探索海洋深度,商业航天全子级机电伺服系统展现航天精度,促动器助力“中国天眼”FAST精准聚焦寰宇,纯国产ECMO(体外膜肺氧合机)设备让航天科技守护人类健康……每一次技术跨越,都在提升中国高端装备的自主话语权;每一处创新落地,都在延伸航天伺服技术的服务疆界,18所正将火箭尾焰的辉煌,转化为照耀祖国大地的创新之光。

2023年,18所以“多电、智能、自主”为发展航标,领航组建“知行”伺服创新联盟,成功架起国内先进伺服技术协同创新桥梁。这支汇聚顶尖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翘楚的联合舰队,正在伺服领域掀起一场创新浪潮。联盟在理论层面深耕伺服驱动与传动科学的基础研究,在技术层面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在应用层面构建成果转化高速通道,同步构筑高端人才的成长沃土。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不仅催生了一系列基础与前沿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更成为培育伺服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反应堆”。

观大势者谋全局,善驭变者开新局。今天的18所,创新的激情如春潮涌动,改革的决心似金石铿锵,发展的步伐如战鼓擂动。从科研一线到管理前沿,从组织架构调整到核心能力重塑,每一个角落都跳动着求新求变的脉搏。

根魂所系:

薪火相传向未来

18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构建“党建促发展、发展强党建”的工作格局。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不断筑牢政治引领根基;锚定战略目标,精准党建发力方向,有力支撑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创新打造“明责—履责—考责—问责”闭环党建责任体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与依法合规治理有机统一。在这里,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一线——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科研人员集智攻关;紧张寂静的实验室中,创新火花不断迸发;机器轰鸣的车间内,工匠精神薪火相传;荒凉无际的戈壁滩上,奋斗足迹坚定向前。每一个攻坚克难的战场,都有党组织擎旗奋进;每一个急难险重的关头,都有党员冲锋在前。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正在转化为制胜优势。

18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构建“党建促发展、发展强党建”的工作格局。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不断筑牢政治引领根基;锚定战略目标,精准党建发力方向,有力支撑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创新打造“明责—履责—考责—问责”闭环党建责任体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与依法合规治理有机统一。在这里,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一线——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科研人员集智攻关;紧张寂静的实验室中,创新火花不断迸发;机器轰鸣的车间内,工匠精神薪火相传;荒凉无际的戈壁滩上,奋斗足迹坚定向前。每一个攻坚克难的战场,都有党组织擎旗奋进;每一个急难险重的关头,都有党员冲锋在前。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正在转化为制胜优势。

18所将人才队伍建设与航天伺服事业发展紧密相连。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和科学研究项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专家和行业领军人才,先后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2人,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9人,集团公司工艺技术带头人2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航天技能大奖获得者2人。此外,18所全方位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脱颖而出,4人入选集团公司青年拔尖人才。在这里,院士专家以智慧为阶,引领技术创新的高度;能工巧匠以双手为尺,丈量精密制造的精度;老师傅的皱纹里藏着经验密码,新青年的眼眸中跃动着灵感火花。正是这生生不息的人才星河,持续激发着航天伺服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18所始终将文化建设作为战略性工程,在勇攀航天伺服技术高峰的征程中,凝练了“诚信,坚韧、精细、和谐”的精神。这一精神既是对航天报国使命的深刻诠释,也为航天伺服干部职工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能。在这里,银发前辈讲述的创业故事,是年轻一代最好的精神补给;发射场上的烈焰轰鸣,是最震撼的初心课堂;覆盖15大专业领域的荣誉勋章熠熠生辉,记录着组织与个人的共同成长;党建书苑翰墨飘香,12个党建阵地如红色驿站,6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如灯塔标杆,29处职工小家似温暖港湾,共同编织成一张精神传承的神经网络,让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激发。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18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建设世界一流航天伺服技术研究所”的宏伟愿景,以“发展航天伺服事业、完成国家重大任务、实现员工美好生活”为己任,坚定不移履行使命职责,初心如磐,奋楫笃行,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再立新功。

文/记者 王乐天 通讯员 李心韵

图/一院18所供图

原标题:《驭箭问天六十五载 创新赋能智创未来丨航天科技集团一院18所发展纪实》

阅读原文

相关推荐